English Version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院长寄语 历任领导 咨询委员会
学科工作 学科采风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科教学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学 高端培训 继续教育
招生信息 专业介绍 招聘信息 职业规划 毕业生信息 毕业生去向(Placement of Graduates)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国际认证 办事指南
学工在线 研究生学工
党建巡礼 学院简报 学习参考 管理制度 教工之家
校友名录 杰出校友 历史名人 MBA联合会 EMBA校友会
 
中国银行与武汉大学的不解之缘

张燕玲

 
    张燕玲,女,1951年8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1968年8月1日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任农工、话务员、副连长、副指导员,1974年进入辽宁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7年至今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从一般干部逐级升迁到部门总经理职务。1996年至1999年攻读武汉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有论著及教材20多部,其中《银行行销》、《国际结算业务指南》和《国际金融英语教程》等已被一些大学指定为相关课程教材。
 
    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著名大学与知名企业之间强强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已被证明是一项成功的尝试。企业需要借助大学的智力优势和科研实力来开发项目和培养员工,大学更需要企业的信息资源和经济支持来扩充实力。这种高素质、高知识含量的结合正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核心是知识,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的特征,这种合作是互利、互惠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教育和金融战线的有识之士早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合作尝试,中国银行和武汉大学的合作就是最早的典型。
    中国银行从1929年起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开始做国际汇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一直承担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重任,因此,中国银行的前辈当中有一大批国际金融专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银行的领导们就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金融业将走向世界,将需要大批懂金融、懂外语、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当时我国大学中连国际金融专业都没有。中国银行领导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书写了一个大手笔,先后资助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3所名牌大学建立国际金融系。其中,先后拨给武汉大学l0万元美金和l60万元人民币。
    1982年,中国银行陈克东副行长亲自到武汉大学协商共建国际金融系;次年,中国银行与武汉大学签订委托代培协议,确定武汉大学国际金融系为中国银行在职员工开办专科班,并定向为中国银行招收本科生。从1987年到1999年,武汉大学为中国银行输送本科生200人;l985年至l991年,为中国银行培养在职专科生270人,及时填补了中国银行大发展时期的人才缺口,为中国银行事业的发展解了燃眉之急。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成为中国银行各专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90年代初,随着中国银行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银行急需更多的跨世纪高级管理人才。中国银行年轻一代领导人将人才视为重要资本,把培训作为重要系统工程来抓,提出“科教兴行”的口号。1994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华庆山副行长(时任行长助理)代表中国银行领导再次到武汉大学考察,与武汉大学共商联手培养金融学硕士。一批因“文革”被夺去读书权利,渴望知识更新的中国银行干部,终于有机会实现上大学读研究生的梦想。1996年8月,第l期研究生班开学时,蒋祖祺副行长像家长送子女上学一样亲自送学员到武汉大学,并鼓励学员们好好学习,为中国银行事业增光。
    由于工作关系,时任中国银行教育部副总的我有幸在中国银行与武汉大学的第二次合作中,与陶校长一起分别代表中国银行和武汉大学签订委培协议。陶德麟校长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曾任李达校长的秘书和助手,他学识渊博,思想开明,雍容大雅,他当时兼任研究生院院长。侯杰昌校长(时任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他礼贤下士、思维敏捷、虚怀若谷、高瞻远瞩。他们对与中国银行的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与陶校长、侯校长及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的接触,我对武汉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萌生了进武汉大学深造的愿望。1995年8月,我终于参加了考研辅导班。在盛夏的武汉42摄氏度高温下背英文、做考研模拟试卷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记。那时,我们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重温了全部大学英语;在11月份寒冷的北京又集中了22天进行政治和专业课的考前辅导,每门课都记录了一整本笔记;1996年1月,我们和比自己年龄小一半的大学生同堂参加了全国统考,压力、紧张、激动,加之天气寒冷,令人苦不堪言。“梅花香自苦寒来”,值得庆幸的是,同学们终于闯过了道道难关,如愿以偿。在开学典礼仪式上,当我们带上校徽,手捧学生证听着校训时,我体味到了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光荣责任。
    开学后,各专业的精兵强将被选派来为我们授课,当我们尽情地从教授那儿吸吮人类智慧结晶的时候,当我们头脑中的旧观念被新理念取代的时候,一种苦尽甘来的喜悦油然而生。由于我们是在职读研,所以,只有节假日和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是我们自己的读书时间。经过3年的苦读与奋斗,同学们都拿到了所有课程的学分,且成绩优良。1999年3月,我们又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9月,我们回到了珞珈山戴上了硕士帽。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充电的滋味、提高的飞跃感和成功的幸福。我和大家一样,在武汉大学学习的3年中,深深体会到了武汉大学治学之严谨、科研力量之雄厚、师资教学水平之高。
    面对2l世纪的挑战,中国银行和武汉大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愿我们中国银行和我的母校都能发挥优势,激流勇进,开创美好的未来,为中华民族增光。
发布时间:2012-01-18 15:57:51 浏览人数:
相关链接
 
查询服务:本科教务系统 | 研究生教务系统 | 科研管理系统 | E科之家 | 工资查询 | 校历查询 | 电话查询 | 交通查询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相关链接:《经济评论》 | 《珞珈管理评论》 | 《珞珈MBA》 | 《武汉大学EMBA》 | 康腾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