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院长寄语 历任领导 咨询委员会
学科工作 学科采风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科教学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学 高端培训 继续教育
招生信息 专业介绍 招聘信息 职业规划 毕业生信息 毕业生去向(Placement of Graduates) EFMD国际人才网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国际认证 办事指南
学工在线 研究生学工
党建巡礼 学院简报 学习参考 管理制度 教工之家
校友名录 杰出校友 历史名人 MBA联合会 EMBA校友会
 
关于申报第二批“武大通识3.0”核心通识课和一般通识课的通知

各位教师: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成人”教育理念,根据《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武大字〔2016〕2号)、《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武大本字〔2016〕45号)等文件精神,学校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重构通识课程体系,现开展第二批“武大通识3.0”通识课申报工作,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1.核心通识课。核心通识课按照四大模块分别设立,构成各模块的核心观念、核心内涵和核心要素。核心通识课需按附件1中拟定的课程名称申报。

  2.一般通识课。一般通识课按照四大模块分别设立,较之核心通识课,其覆盖面更广,课程门类更多。一般通识课可按附件1“课程举要”中所列课程名称申报,或依据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群组自拟课程名称。

  二、申报注意事项

  1.申报课程须符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十六字理念,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通。

  2.能体现学科、技术和产业最新发展的课程,同时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3.为保证通识课程建设质量,通识课程须保证2学分。

  4.为保证通识课程持续性建设,申报主持人必须组织教学团队,按期开设课程。

  5.除公共基础课外的所有通识课程(包含2016年申报的通识课程)都必须按照通识课程分类重新申报,已获批建设的第一批“武大通识3.0”课程不用再次申报。没有申报的课程将无法在新培养方案中体现,即新的培养方案实施时未重新申报的课程不能面向2018级及以后学生开课。

  6.学校鼓励跨学科、跨学院多教师联合申报,并对此类课程将给予优先立项建设。未参加通识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教师不得申报。

  三、申报程序

  1.有意向申报的教师于2018年7月3日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附件2、3)发送至邮箱:whujgbk@163.com,纸质版一式一份交至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A109室。联系人:王芳,电话:68756177。

  2.在教师申报基础上,学院完成申报推荐。

  3.学校本科生院根据各院(系)申报汇总情况分发网上申报平台密码,学院通知申报教师于2018年7月8日前登录网上申报平台“武汉大学本科生院教学评审系统”(网址:http://202.114.74.134/jxps)提交申报材料。

  4.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以确定开课资格,通过评审的课程方可纳入培养方案。

  四、通识课程管理与经费支持

  1.学校加强通识课程经费的支持力度,核心通识课建设经费20万/门,一般通识课建设经费5万/门。学校将提高通识课程课酬,所有课酬作为专项经费划拨。

  2.课程建设周期为三年,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划拨,建设周期内按年度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课程划拨经费继续支持建设,未通过考核的课程取消课程立项并停止经费划拨。

  3.立项的通识课程要提供中英文版课程名称和教学大纲。

  附件:1.《“武大通识3.0”课程简介》

  2.《“武大通识3.0”课程申报表》

  3.《“武大通识3.0”课程教学大纲》

  www.365808.com  2018年6月26日

文件类型: .docx

附件1:“武大通识3.0”课程简介.docx (25.02 KB)

发布时间:2018-06-26 浏览人数:
相关链接
 
查询服务:2018普通本科生转专业成绩查询 | 本科教务系统 | 研究生教务系统 | 科研管理系统 | E科之家 | 工资查询 | 校历查询 | 电话查询 | 交通查询 | 网站管理
相关链接:《经济评论》 | 《珞珈管理评论》 | 《珞珈MBA》 | 《武汉大学EMBA》 | 康腾实践中心